放生泥鳅

(a)周边代放生最佳地点

(a)周边代放生最佳地点

永明延寿巨匠思惟研讨:永明延寿禅师的念经论(吕有祥)

  1999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

  永明延寿禅师的念经论

  吕有祥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宗教学系副教授

  提纲

  五代宋初高眼宗禅师永明延寿,死力倡行念经秘诀、禅净双建,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危害。其所著《万善同归集》集中地论说了他的主张。本文对《万善同归集》中的念经主张进行了梳理辨析。一、延寿把“万法唯心”、“理事圆融无碍”、“万行齐兴”作为他倡议念经秘诀的理论依据,又由染净、顿渐的角度,夸大众生心有“无量苦恼垢染”顿悟然后必需渐建,以论证“万行齐兴”的必要性。两、延寿对名号取实相的干系作出了有别于传统禅宗的注释,以为名号表现了实相,以此论证念经的意义和作用。三、延寿由念取无念、熟行取外缘、自力取他力的干系上,阐明念经取禅定没有冲突,念经可救禅定昏沉之弊,禅净双建为最圆满的建行。四、延寿的净土思惟中,既有唯心净土思惟,也是有西方净国意向。

  念经是释教修行要领之一,常见于大小乘诸多佛典,其主要体例有称名念经、观想念经和实相念经。它出自于对佛陀的仰慕依归和佛陀好事威力的崇敬。依佛典所说,根据念经,能够到达清扫邪念、息心入定、得佛护念、见佛成佛、往生极乐世界之多种目标。

  正在中国释教中,开初念经只是禅建中的一种方式,厥后逐步形成了专以信愿念经、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标的净土宗。除净土宗以念经往生为独一秘诀外,露台、华严等释教宗派中兼念经者大有人在。正在禅宗,四祖道信依《文殊般若经》建念经进实相三昧,五祖弘忍门下再传门生承远、法照倡行观想念经和引声念经。然则,以禅宗人的态度,力唱念经秘诀、禅净双建,并举行全面理论论述的,五代宋初高眼宗禅师永明延寿其人还。

  延寿(904-975)俗姓王,余杭人。曾做过地方官吏,后舍俗落发。先于露台山静建禅法,后参高眼文益门生德昭,受其印可,定为传法门生。今后,先住杭州灵隐寺、复主持永明寺。卒谥伶俐觉禅师。其梵学,“领露台、贤首而深谈唯识,率折三宗之异议而要于一源。”(惠洪《题宗镜录》)“举同心专心为宗”,糅合禅、教、净之学而发扬之。其著作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及《唯心决》、《神栖安养赋》、《定慧相资歌》等。正在《万善同归集》中,他以万法唯心、理事并建、万行齐兴为理论基础,集中地论述了念经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念经取禅定的干系。

  一、 理事并建、万行齐兴

  万法唯心、理事并建、万行齐兴,是延寿全数梵学的理论基础,是他提倡念经的理论依据。《万善同归集》开篇明义说:

  “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成守愚空坐,以滞真建。若万行齐兴,毕竟须依理事,理事无阂,其道正在中。”

  延寿以为,统统万法皆由心生,统统万行皆由心作,统统境地皆由心现,“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国,心作天堂”,“有情无情,凡圣境地,虚空万象,悉为其本”,心是万善之源、万行之本,所以要以各种善法建心。“应以善法搀扶帮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以境地净治自心,应以精进结实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安闲开发自心,应以佛同等广阔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没有可无建,还没有可拘于坐禅一门,以滞真建,要“广行诸度”“万行齐兴”。 这里,延寿一开首就提出“没有可守愚空坐”要“万行齐兴”,讲明他著《万善同归集》的目标,主如果要清除那时禅门空心闲坐的短处,与此同时为他发起念经作论证。

  延寿把华严宗的“理事圆融无碍”的法界观适用于他的建行论,以为“有两种建:一事中建……两理中建”(《万善同归集》卷两)理者,真如、法性、心体、般若、无为;事者,法相、心用、万行、有为。“事因理立,没有隐理而成事;理因事彰,没有坏事而显理。……若离事而推理,堕声闻之愚;离理而行事,同凡夫之执。”(《万善同归集》卷一)因而必需理事并建,相即相成,“以理导行,以行圆理……以行进无行,以行缘统统善法,岂可滞理亏行,施行违理!”(《万善同归集》卷一)”“般若能导万行,若无万行,般如何施……两轮没有滞,一道无亏,权实双行,正宗方显。”(《万善同归集》卷三)

  延寿以为,理事并建,必需“万行齐兴”。因而,他由分歧角度论说“万行齐兴”的必要性。

  首先,他由众生心体净染的角度阐明“万行齐兴”的必要性。他说:“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苦恼垢染。若人虽念真如,不以利便各种熏建,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建统统善行,认为对治。”“心虽即佛,暂翳尘劳,故以万行增建,令其莹彻”(《万善同归集》卷一)

  其次,他由顿悟取渐建干系的角度阐明“万行齐兴”的必要性。他说:“何不一法顿悟,万行自圆,而迂回渐径,勤劳小善乎?答:顿如种子已包,渐似芽茎旋发。又如见九层之台,则可顿见,要须蹑阶,然后得升。顿了心性,即心是佛,无性不具,而须积功,遍建万行。又如磨镜,一时遍磨,明镜有渐,万行顿建,悟则渐胜。……是以彻果该因,由微至著。故九层之台,成于始篑。千里之程,托于开端。滚滚之水,起于前导发轫。丛林之树,生于毫末……故一句染神历劫不朽,一善进心,万世匪忘。”(《万善同归集》卷三)

  延寿虽然属于南宗禅体系的禅师,但他正在净染、顿渐闭系上,事实上是北宗禅的主张,与此同时掺杂了自身的注释,即夸大众生心染的一面、夸大顿悟必需渐建。以此阐明“万行齐兴”的必要性。

  再次,他以扑鸟、治国、进城为比方,阐明“万行齐兴”的必要性。“获鸟者,罗之一目,没有能够一目而为罗。治国者,功正在一人,没有能够一人认为国。是以众行具有,万行齐建,一行回源,千门自正。……大论云:众生各种人缘,得度没有同,有禅定而得度者,有持戒说法得度者,有灼烁触身得度者。比方城有多门,进处互异,至处没有异。”(《万善同回集》卷三)虽然建行某一秘诀,能够契真如得摆脱,然则因为众生各自的状况没有同,建行得道的办法因之而异,因而没有能以一种秘诀取代全数秘诀,没有能固执某一秘诀而否认排挤其他秘诀,“诸佛秘诀,亦没有一直”,“进建之门,皆众缘所成”,必需理事并建、万行齐兴,方能到达契真如得摆脱之目标。

  总之,延寿以为“夫万善是菩萨进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渐。如有目而无足,岂到清冷之地?得实而忘权,奚升自由之域?是以便利般若常相辅翼,真空妙有恒共成持,法华会三回一,万善悉向菩提。”(《万善同回集》卷一)

  延寿不仅仅是理事并建、万行齐兴的理论倡导者,也是以身作则者。《智觉禅师自行录》说,延寿日行百件事为常课,个中主要者:念经、礼佛、懊悔、诵经、持咒、坐禅、说法,逐日虔礼释迦、文殊、普贤、弥勒、观音、势至等十方佛,每夜于田野施食于鬼神。又是据《佛祖统记》说,延寿日念弥陀佛号十万声,日暮时往别山念经,侍从唱有数百人,清宵月朗之夜,旁人时闻螺贝之声。由此可见,念经是延寿居心最多的日课。

  两、念经的意义和好事

  (一)名字性空,皆惟实相。

  南宗禅称其主旨为“教外外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这里一主旨下,进而以为语言文字不克不及表现实相,关于实相“言语道断”、“说即不中”,即使是释教经论、诸佛名号亦是如斯,其有甚者,“闻念经声,饬人以水洗禅堂”,“念经一声,漱口三日”。 延寿对名号取实相的干系提出了差别的观点,夸大言语名号的实在意义和重要作用,以论证念经的必要性。他说:

  “名字性空,皆惟实相。但从缘起,没有落有没有。法句经云,佛告宝明菩萨,汝且观是诸佛名字,若见有,说食与人,应得果腹;若名字无者,定光如来没有授我记及于汝名。如无授者,我没有应得佛。”(《万善同归集》卷一)

  依延寿所说,名字自己虽然空假,但能表现实相。名字是由缘(名字所表达的物件)而起的,所以既没有可以把名字当作有,还没有可以把名字当作无。也就是说,就名字自己没有等于名字所表达的事实物件来讲,名字是空的化名;可是,就名字有其所表达的事实物件来讲,没有可以把名字看做空无,没有可以否认名字的意义和作用。他夸大说“若言名字无用,没有可以诠诸法体,亦应唤火水来,故知筌蹄没有空,鱼兔斯得。”(《万善同归集》卷一)延寿这一看法很有辩正意味。

  别的,延寿又以华严宗的“一即统统,统统即一”思想为理论依据,论证声音言语的意义和作用:“夫声为众义之府,言皆摆脱之门,统统趣声,声为法界。经云,逐一诸法中,皆含统统法,故知一言音中,包括无外,十界具足,三谛理圆。”(卷一)延寿以为,由于声音里包含了种种义理,统统释教经论身教全是摆脱秘诀,所以“称念经名”、读诵经论,能“冥实相。”“往生净土”。

  (两)称名念经,广结善缘。

  为了阐明念经之作用,延寿广引经论,报告念经好事。

  课念尊号,教有明文。唱一声而罪灭尘沙,具十念而形栖净土。拯危险拔难,珍障消冤,不但一期暂拔苦津,托此人缘,末投觉海。故经云:若人散乱心,进于庙塔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经云:受持佛名者,皆为统统诸佛所护念。《宝积经》云:大声念经,魔军退散。《文殊般若经》云:众生痴顽,观没有能解,但念声相续,得意往生佛国。《智论》云,比如有些人初生堕地,即得一日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以用施佛,没有如有些人于后恶世称佛一声,其福过彼。大品经云:若人散心念经,以致毕苦,其福没有尽。…《业报三昧经》云:大声念经诵经,有十种好事:一能排睡眠,两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没有进,六令心没有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欣,九三昧现前,十生于净土。……行念经三昧者,统统懊恼、统统诸障,皆悉断灭。《大集经》云:或一昼夜或七昼夜,没有作余业,志心念经,小念见小,大念见大。又《般若经》云:…能以一佛念念相续,便是念中能见曩昔将来而今诸佛。(《万善同归集》卷两)

  要之,称名念经,能灭罪拔苦、退魔灭障、息心入定、见佛成佛、往生佛国,广结善缘。延寿对此毫不怀疑,说“志心回者,灵感昭然”。

  三、 念经取禅定

  禅定以息念入定发慧为旨趣,念经以唱念经号为特性,两者有念取无念之别;禅定靠自力向心里用功夫,念经赖他力向外求佛护念,两者又有自他内外之别。但延寿以为念经取禅定并没有矛盾,反而是皮之没有存,毛将安附的,念经没有只没有阻碍禅定,并且有助于禅定,力倡两者同等,禅净双修。

  首先关于念取无念,他说:“离念而无念,尚未得真无念,况念、无念而无隔乎!又无念可是行之一,……何得空腹高心,以少为足,拟欲蛙嫌海量,萤掩日光乎!”(《万善同归集》卷两)念取无念是珠联璧合的,并且无念只是浩瀚修行之一,不克不及一隅之见,拘于一隅。进而他说:

  或因念经而证三昧,或由坐禅而发慧门,或专诵经而见法身,或单行道而入圣境,但以得道为意,末没有与定一门。”(《万善同归集》卷两)念经、坐禅、诵经都以得“道”为目标,没有拘一门。“禅定一法,乃四辩六通之本,是革凡是蹈圣之因,摄念少时,故称上善”,但必需看到“摄念少时”易呈现“沉掉”。“若人唯建于止,则心漂浮,或起懒惰,没有乐众善。(《万善同归集》卷两)而念经诵经能除坐禅中的昏昧懒惰,策发身心,正直禅定:

  “经云,如坐禅昏昧,须起行道念经或志诚洗谶,以除重障,策发身心,不成确执一门,觉得毕竟。慈明三藏云:圣教所说正禅定者,造心一处,念念相续,离于昏掉,对等坚心。若睡眠覆障,即须策划,念经诵经,星期行道,引经据典,教养众生,万行无废,所建行业,迥向西方净国,若能如是建习禅定者,是佛禅定。”(《万善同归集》卷两)

  延寿又从自他内外的角度说:“诸佛秘诀,亦没有一直,皆有自力他力,……而内故,诸佛摆脱,于心行中求;而外故,诸佛护念,云何没有信外益耶?夫人缘之道,学习之门,皆众缘所成,无一自力。若自力充备,即没有假缘;若自力未堪,须凭他势。比方人间之人正在官难中,若自无力摆脱,须假有力之人救拔。又如牵曳重物,自力没有任须假众他之力,方能挪动。”(《万善同归集》卷一)释教的摆脱秘诀各种各样,没有是单一的,能够依托自力摆脱,还能够依托他力摆脱,若是靠自力没有能摆脱的人,那就须要借助诸佛护念,自力和他力相融合,能力获得摆脱。正在延寿看来,只靠自力而否认他力,或只靠他力而否认自力,全是没有圆满的,“皆滞隔执,未进圆成”,只有自力和他力相融合,亦即禅定取念经融合,禅净双修,才是最好最圆满的修行要领,他的出名的“念经四料简偈”更明确地表达了这一思惟。其偈云: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你随他往。无禅有净土,万建万人往,但得见弥陀,何愁没有开悟。有禅有净土,如同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取千生,没小我私家依怙。”

  正在延寿看来,有禅无净土,如前面所说“若人唯建于止,则心淹没”,易被妄境地所牵引,所以说“阴境若现前,瞥你随他往”。相反,念谢天谢地,感谢天谢地加被,“何愁没有开悟”。由此看来,好像延寿以为念经优于禅定。但延寿正在《万善同归集》中说“九品经文自有起落,高低皆摄没有出他心。一放心,如建定习观,上品往生。两用心,但念名号,众善资熏,迥向发愿,得成终品。”(《万善同归集》卷两)这里多是有感于禅门中“守愚空坐”之流弊而发。

  四、极乐世界取唯心净土

  印度释教中已经有西方净国取唯心净土两说,阿弥陀等经说西方极乐净土,说唯心净土者如《维摩经.佛国品》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中国净土宗专建西方极乐净土,禅宗六祖慧能依《维摩经》,力唱唯心净土,以为只要心净,便是西方净国。建西方净国者,以念西方谢天谢地为内因,以谢天谢地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死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佛国。唯心净土只是自心的一种境地,现生可实现。两者的区别是显明的,一在西方,一在自心;一在下世,一在现世;一靠自力,一靠他力。

  延寿倡行的净土,是极乐世界仍是唯心净土?有些人认为是唯心净土,有些人认为是极乐世界(念经净土)。其实是两者同时兼备。

  一方面,延寿由禅宗和华严、露台的态度动身,“立心为宗”,以为万法唯心,“心净则佛土净”,鼓吹“唯心净土”。他说:“统统理事,以心为本……真实心为体,缘虑心为用,用即生灭门,体即心真如门。约体用分两,唯是同心专心”,是以“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国,心作天堂……”“唯心念经,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万善同归集》卷两)“我欲见安泰天下谢天谢地,随意即见,以致所见十方诸佛,皆由自心。(《万善同归集》卷一)”他还援用《维摩经》的话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并引《十疑论》加以诠释:“十疑论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没有可得,即真无生,此谓心净即佛土净。”(《万善同归集》《万善同归集》卷两)到达万法空无所有、无生无灭的境地,这就叫“心净即佛土净”。这一些说法和慧能唯心净土的思惟基本是同等的。

  但另一方面,他对“唯心净土”的注释中又包含了极乐世界的思惟。他说:

  “唯心净土者,了心方生。《如来没有思议地步经》云:三世统统诸佛,皆无全部,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统统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进初地,捐躯速生妙喜天下,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故常识心,方知唯心净土。(《万善同归集》卷两)”

  这段话里,如果说前面的 “三世统统诸佛,皆无全部,唯依自心”,“了知诸佛及统统法皆唯心量”的注释,还切合“唯心净土”本意的话,那末,厥后所谓的“捐躯速生妙喜天下,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显然是西方净国的寄义了。正在延寿看来,今生了知统统万法“唯依自心”, 皆无全部,进而得“随顺忍”,死后便生西方极乐净佛土中。这类明白和心净等于西方净国是分歧的。他的偈颂“誓断无染尘劳,愿生唯心净土”亦可作此明白。(《万善同归集》卷六)

  接著他说:“专意念经人缘,随愿得生他方净土。…若人专念西方极乐天下谢天谢地,所建善根迥向,愿求生彼天下,即得往生。…若观彼国真如法身,常勤建习,究竟得生。”(《万善同归集》卷两)更是较着的西方净国的思惟。

  别的,延寿正在《万善同归集》里引《安国抄》所言极乐世界两十四种极乐,又引《群疑论》所罗列极乐世界三十种长处,且对此言听计用,说“如上略述法利无边,圣境非虚,真谈匪谬。”(《万善同归集》卷两)由此可见他对极乐世界的正视和神往。与此同时对另日念弥陀佛号十万声,日暮时往别山念经的刻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延寿关于念经净土正在理论上的大力提倡和实践上的笃行,后被净土宗人列入净土宗祖师之列;与此同时,他的禅净双修主张为禅门注入了新的生机,成为后代禅宗禅净双修新趋势的先导。以此可见延寿正在禅净二门中的职位和作用。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届宋斐营员正在开营式上的发言(宋斐)

  宋斐营员

  (2002年7月20日)

  尊崇的上净下慧大僧人、列位辅导、列位教师、列位法师、列位营员:

  大家好!

  淡却了喧哗的红尘,扔开了世俗的懊恼取忧虑,带着一颗和平而渴想的心,我们来到了古佛道场赵州祖庭。我首先代表300多名营员感激大僧人的慈祥和列位组织者的辛劳预备,感激您们!

  生活禅夏令营已乐成举办了九届,它架起了一座佛法关爱民众,民众认同佛法的桥梁,为我们青年人人给予了“醒悟人生,奉献人生”的时机。不知道有几青年人伴侣从中受益,毕生受用。列位营员仅来祖庭两天,那肃静的道场,巍巍的古塔,纪律而有禅味的森林生活,营员间的和睦相助,已向我们展现了佛法的肃静取广博,感触感染到了佛陀的慈祥和关爱。此次我们有幸参与第十届生活禅夏令营,一定要爱惜这7天的时机,把全数身心投入到进修取修行中去,干一位及格的营员。

  下面请列位营员跟我一同宣读入营誓词。

  慈祥伟大的佛陀:

  正在将来的7天里,我放下身心的重负,暂别尘凡的哗闹,回到心灵的故里,列入第十届生活禅夏令营,聆受佛法甘雨的润泽,得到心里的清冷和无上的高兴。为此,我决计保证:服从营规,遵从指点;服从分配,积极参与;憬悟人生,奉献人生!

  谢天谢地!

上一篇:杭州放生池能放养乌龟吗,哪里可以放生祈寿,放生池能放养乌龟吗
  • 下一篇:郑州怎样放生鱼(郑州放生有什么注意的事项) 返回列表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