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门

普度众生,成就大我:华严经的入世哲学

强调理解和行为。实现自我和他人--《华严经》中的觉悟精神

佛经上说,诸佛菩萨都是靠愿力成就的,没有一个不是靠愿力成就的。例如,《无量寿经》卷一记载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悲华经》卷七记载了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弥勒菩萨本愿经》记载了弥勒菩萨的十善愿、 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是药师如来为灭除众生病苦而发的愿,文殊菩萨的十八大愿也是如此。文殊菩萨的十八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观世音菩萨的十大愿、地藏菩萨的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愿,都是诸佛菩萨的大愿。此外,古代许多高僧大德也发过 "佛法久住,众生离苦 "的大愿。例如,玄奘大师 "宁可西死,不可东归",最终完成了西天取经的大愿;鉴真大师 "为利大事,何惜身命",最终在日本弘法。这些都是众所周知,辽宁朝阳市佑顺寺 "辽宁永信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培训学院 "的创办缘起于永信老和尚的家师思想中培养僧才弘扬教育的悲愿和宏愿;老和尚曾这样描述办学理念,说: "修行者与学者,不仅追求心灵与客观世界的沟通,更追求佛法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由此及彼,由此及彼,开启悟行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入世方向--学术研究的本质,不仅是闻、思、行、慧,更是应世、用世、化世"。这正是《华严经》中菩萨的入世精神。

传说《华严经》是佛陀成道后 27 天内在菩提树下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其他高级菩萨所作的不可思议的自证,被称为佛教一切教义的 "根本轮"。华严经》作为佛教的总纲,因其强调信、解、行、证,超越了般若空宗以 "空 "为遁世修身的理路,将修行者对 "空 "的体悟落实到广泛的世间事务中,表现出对社会、伦理、人生、个人幸福体验的深切承诺和关怀。一言以蔽之,《华严经》的精神从两个层面展开:向内证悟 "空性 "和向外救度世人--自我觉悟和自我实现,这是同一精神道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华严经》看来,只有将这两个层面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 "圆满 "的人格,即慈悲与智慧并重、理解与行动并重的 "大我"。就其救世取向而言,它具有儒家 "天下为公 "的社会理想的深刻精神倾向同性;就其对主观自我的关注而言,它的言说之理始终是许可的大同。从《华严经》的历史来看,《华严经》是公元二世纪至三世纪在西域收集和编纂的。中印两国的哲学观念通过丝绸之路在这里交融,并在《华严经》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华严经》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儒家的积极入世和修身养性的观念,并将其融入到空性的本体论陈述中,丰富了《华严经》的理论结构,强化了积极入世和救世的意识。这丰富了《华严经》的理论结构,强化了其积极入世的救世意识。华严经》强调不离世间而成佛的重要性,设定了人间成佛的道路,认为只有了解人类困境的根源,并提供现实的解决方案,才能最终成佛。通往成佛境界的最初心因,就是要从日常生活的现实出发,磨砺身心,净化身心,同时将一切清净的愿望导向利他行为,所谓 "上尽如来之愿,下济有情之苦",以破除对自我的执着。

因此,《华严经》。净行经》对修行者的生活细节,包括居家、出家、坐禅、乞食,乃至沐浴、就寝等生活方式,提出了一百四十一个愿望、 从而在具体的生活事件中体悟求佛之道,克服妄心,超越自我,通过舍己为人、服务大众来体验 "大我",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完美和谐的人与宇宙的关系--从而进入 "无我 "和 "空"。空"。其实,《华严经》的全部内容都包含了净修的基本精神。

所谓 "体验修心",即最近教区师生代表团赴港的交流活动,与《华严经》中的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不谋而合。在 "入法界品 "中,善财童子一路南行,翻山越岭,参访了五十三位大德,经过一百一十座城市,最后见到了庄严的毘婆奢楼,证悟了无边无际的 "一真法界",即无障碍、无妄想执着、无烦恼的自在境界。

由此可见,修行者必须 "悟行并重"。所谓 "悟",就是信佛,也就是学佛;所谓 "行",就是修行,也就是做佛。有了智慧和理解,才能 "自觉";通过实践佛法,才能 "觉他"。既然信佛、学佛、行佛,就要在生活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一个没有实际宗教体验的人,其言行难免有失偏颇,比如,在念佛时,我们可曾心无杂念?在参禅时,我们是否有过一心不乱的状态?拜佛时,我们是否感受到人格的庄严升华?诵经时,我们是否对佛法充满信心和敬意?除了这些修行方式,我们是否对横逆境界有极大的忍耐力,能不退转吗?我们能否对一切众生慈悲而不吝啬?在五欲面前,我们能去掉贪欲吗;在嗔恨时,我们能去掉嗔恨吗?有多少人知道如何宣讲佛法,却不能真正实践佛法?所谓 "说一尺不如行一丈",愈发凸显 "行 "的重要性。

普贤行愿品》中说:"除一切恶道苦,与众生乐平等,如是久住持,十方利益无穷尽。"《普贤行愿品》中说:"除一切恶道苦,与众生乐平等,如是久住持,十方利益无穷尽"。在菩萨道的修行和自我实现过程中,修行者必须以深厚的慈悲心奉献给众生,让众生离苦得乐,这种世间情怀是发心觉悟的菩萨的最高使命。

我愿与佛学院的师生和所有网络朋友共勉。

普度众生,成就大我:华严经的入世哲学

上一篇:道教放生念什么咒,放生的内在道理是什么
  • 下一篇:财富的真正意义:从佛富贵十八看佛教财富观 返回列表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