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生生日放生怎么回向家人
1、什么叫业障?胡思乱想就是业障,分别、执着就是业障。业障要怎样消除?拜个「梁皇忏」行不行?拜个「大悲忏」行不行?你去试试看,你拜完了之后,看看你还有没有胡思乱想。如果拜完之后,还有胡思乱想,你的业障没消掉;如果这一拜果然胡思乱想没有了,业障就消掉了。
2、所以业障有没有消掉,自己很清楚,凡是会想东想西,想前想后,想过去想未来,都叫业障。什么都不想,心清净,一天到晚想「阿弥陀佛」,业障没有了。佛哪来的业障,佛没有业障,想阿弥陀佛,业障统统消除了,你们明白了吗?怎样消业障?念阿弥陀佛,业障就消除!
3、无量寿经玄义(第三集)1989/11新加坡档名:02-004-0003
4、有些同修来问我:业障深重怎么消?怎样才能忏除业障?诸位想一想,他的业障能消得掉吗?消不掉。为什么消不掉?一天到晚在增长业障。什么是业障?打妄想就是业障,想东想西、想前想后,那就叫业障。业障怎么消除?念阿弥陀佛业障就消除了。因为阿弥陀佛这一句不是业障,不念阿弥陀佛就打妄想,那就业障现前。你们想想看,什么方法是最有效消除业障?就是念佛。念佛、读经决定消除业障。读经不准研究,一研究又变成业障。经怎么能研究?经是如来真实义,我没有成如来,我怎么懂得如来真实义?根本就不可能!所以你就老老实实念,念经消业障;研究经是增长业障,这事不是我讲的,这是清凉大师讲的。你心还是乱心、杂心,还是染污心,染污就是心里有贪瞋痴慢,你所懂得的佛法全是邪知邪见,因为你烦恼没断。断了烦恼,你所懂的佛法叫正等正觉,那就不一样。见思烦恼断了,这个知见才叫正觉;见思烦恼没断,都是邪知邪见,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见思烦恼没断,老实念就是消业障、就是破无明、断邪见。
5、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二二七集)1984/1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1-003-0227
6、今天人们都在寻找保护自己的方法,尤其在这样一个动幷荡不安的时代,时时都有可能遭受天灾人祸,比如空难、车祸、传染病、水火灾难、暴力袭击、战争,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连晚上出门都没有安全感。怎么才能使生命具有保障呢?就是多做放生,放生的功德积累得越多,就越会使自己处在善法光明的护佑当中,自然远离横祸灾难,《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中说:“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所以放生是我们生命的最佳保障。
7、在佛经当中有这样一个公案:
8、以前有一个天人,投生在一户施主家里,长大之后,他想出家,但是父母不答应。这个小孩心里想:人身这么宝贵,如果不能出家,那这个人幷身有什么意义呢?因此他想自杀,可是跳河的时候,河水竟然倒流。他从悬崖跳下,也丝毫无损。当时国王的法律很严厉,他又故意做强盗,想让自己遭受死刑而死,可是行刑的时候,射出去的弓箭全部都自动返回,国王大吃一惊,向他道歉。后来在国王的帮助之下,他的家人终于允许他出家,证得阿罗汉果。
9、这个人前世造了什么善业,寿命这样坚固呢?
10、说:“以前他救过一个快要被杀的人,以这个因缘,他在五百世当中,内心无所畏惧,外在的地水火风也不能损害他,而且在今生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二、再谈放生法师辅导
1、所以放生是无畏布施,能让众生远离怖畏,也能使自己获得无畏之果,如果我们有怯弱、恐惧的心理,常常行持放生,就可以逐渐转为安定、坦然。
2、放生能促进社会稳定、世界和平
3、社会的动荡,战争的爆发,其根本原因,在于众生无始以来所结下的冤孽,我们人类要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安宁,远离战争与暴力,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要推动人们戒杀放生、树立起尊重生命的观念。
4、放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减少了被屠杀的众生,减少了今后动荡的根源;放生带来的间接结果,是增加了人们的福报,增加了善的力量,减少了过去的冤孽成熟的机缘。印光大师在《放生十大功德》中开示说:“凡有欲家门清泰,身心康宁,天下太平,人幷民安乐者,请皆于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则求无不得矣。”因此,作为一名大乘佛子,我们应当从自己身上做起,把放生的慈悲之心,带回家,带到工作中,去感化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唤起人们珍爱生命的善心,促进社会的稳定、世界的和平。
5、《杂宝藏经》中记载,过去有个沙弥,承事一位长老。长老观察到沙弥还有七天寿命,就让他回家去看望母亲,临别的时候嘱咐他:到第八天再回来,意思是让他在家里命终。没想到沙弥第八天回来了,师父觉得很奇怪,就入定观察,原来小沙弥在回家的路上见到一群蚂蚁困在水中,他做了一个小桥把蚂蚁引到没有水的地方。以这个救护蚂蚁的功德,寿命得到延长。
6、学会赞美,尊重他人
在《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载了常不轻菩萨的故事。
他是一位始终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每逢见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不管其行为如何,他都会恭敬礼拜,并对他们说:“我非常尊敬你们,不敢有所轻视,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行菩萨道,将来都要成佛。”
在佛教中,有一个词叫“随喜赞叹”,我们要经常随顺别人的欢喜,知道赞叹他人。这样不仅能助于别人修行得道,也利于我们自身的修行。
赞叹、随喜他人的功德,也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修行方法,很容易为我们积累功德资粮。因为我们在赞叹、随喜他人功德的时候,清净心就生起了,内心的污染与杂念也就消除了,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的过程。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你对别人好,别人不会对你坏。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学会赞美、尊重他人,就能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尊重,相得益彰,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亦是一种积极的助力。
学会宽容,懂得忍辱
据佛经记载,佛陀有位堂兄弟叫提婆达多,因嫉妒佛陀,几次欲加害佛陀。然而佛陀知道提婆达多一直企图伤害自己,却并未对其产生嗔恨之心,反而一再帮助他。
即便是提婆达多最后因犯五逆重罪而堕入地狱,佛陀依然感念他在过去世前曾帮助过自己,并在《法华经》中为其授记,说提婆达多在地狱果报结束后,将来会成就佛道,佛号“天王如来”。这就是佛陀的宽容与忍辱情怀。
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曾作《醒世咏》一偈,其中写道:“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忍辱柔和”被他尊为为人处世的妙方,足以见出宽容忍辱的重要性。这同样是在告诫我们,要学会宽容,懂得忍辱。
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若能多一分宽容,便会少一分纠结;若能多一分忍辱,便会少一分烦恼。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只有学会宽容,懂得忍辱,我们的生活才会风平浪静,少些许狂风暴雨。
诚实谦恭,正直厚道
“菩萨有四法得离诸难,值无难处值已不失,能修佛法。何等四?一者、菩萨谦逊,其心柔软,凡见众生常言善来,和颜悦色先意问讯,与之共语,言常含笑……”从中可以看出,菩萨以谦逊待人,心地柔软,和颜悦色,大众愿意接受菩萨说法布道。
“敬人者,人恒敬之”,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对自己诚实谦逊,这样才好相处,才好共事。诚实谦逊和正直厚道一样,都应该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如果对人不诚实,对人不厚道,很难与人交心,建立起深情厚谊。
佛陀在经中,一再告诫弟子要诚实守信、厚以待人,要求佛弟子们要言行如一。我们不仅要在行为上诚实谦恭、正直厚道,还要在言语上诚实守信,一诺千金,且不可造口业,如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
常思己过,莫论人非
“十恶业”中,有四种与口业相关,包括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都是在“论人非”,常常给别人带来诸多烦恼,也给自己带来种种麻烦。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俗世之人而言,犯口业是常见的事情,但很多人却并不清楚造口业的罪业是深重的。
佛菩萨们一直劝诫弟子们要说赞美的话,要随喜赞叹他人的功德,目的就是让大家成就清净之心、清净之口。
真正的修行之人,不会去关注他人的是非,是会一念不生、一念不起,精进地用功办道。清·金缨《格言联壁》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在工作与生活之中,我们若能像佛菩萨那样,不去关注人我是非,不去搬弄是非、嚼“舌根子”,而是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自能正气充盈,无畏无惧,随缘自在。
广结善缘,乐于助人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
在佛教中,建立关系称之为结缘,彼此曾有过接触的关系称之为有缘,自利利他的关系称之为善缘,不涉及私欲的关系称之为净缘,结下众多的善缘与净缘,称之为“广结善缘”。正是因为佛菩萨广结善缘、乐于众人的慈悲情怀,才成就了正果。
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要想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样需要广结善缘,乐于助人。
我们可以通过布施之法,关爱贫苦弱势群体;可以通过传播正法正道,给迷途之人以信心和勇气;可以通过四摄法,给人以愉悦与和乐等等。只要我们有善心,存善念,自然能处处结善缘,时时逢善门。
7、
宋时张奎,钱塘人,小时候到溪边捕鱼剖之,不小心误伤指头,心中乃悟我伤一指如此痛楚,鱼遭剖割,其痛何如,遂将一篮鱼尽放之,常戒杀放生。后梦一人赠以大鱼,乃生一子,登进士为永州太守,累世富厚。若人欲求子,或求子秀孙贤者,力行放生,必能遂意。
8、明朝吴文英平生好劝人放生为善,日久每今人厌烦。朋友讥之曰;‘你劝人为善;究竟善在于别人,又不在于你,何苦令人如此生厌’。后来听雪禅师告之曰:‘我闻经中说一人劝一人,作福两平分’。于是吴文英劝人更加卖力,终其一生,没有灾厄坎坷之忧。大凡前世或少时杀业过重之人,不走痴呆多灾,就走劳碌多苦,所以有些虔诚修道者,虽力加修行,仍遭横事多来忤身,可多放生消罪业,若走无钱放生,亦可劝人放生,所得功德亦走相同。
9、袁柳庄善于观人相貌,判断吉凶祸福,非常灵验。朝廷某官,携带一幼子来求相命,袁柳庄仔细观察,判断小孩,决定夭折,某官为甚为忧虑。
10、后来遇见一位道人,对某官说:“大人何必忧虑?世间惟有广作阴德,可以挽回定数,但作阴德的机缘也不易得不如放生,因为放生,随时地皆可去作。”于是某官,便立愿放生。力行数年,又遇道人说:“如此作法,善业不广,尚不足以改造命运。”某官后听后,更尽力救放物命,只要有益于生灵的种种善举,无不捐款推广流通,由此保救物命,不可计数。后来其子,竟然平安无恙,袁柳庄得知,也感到惊奇,因此晚年相命,每劝人行善,得以改造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