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選(鉴选),◆亦作“鑒選”。◆鑒別評選。○[高雲覽]小城春秋第十二章:“[劍平]和[四敏]都被選作展覽品的鑒選人。”
鑑悟(鉴悟),◆亦作“鑒悟”。◆謂精於審察,明白事理。○北史‧申徽陸通傳論:“[陸通]鑒悟明敏,飾之以溫恭。”○舊唐書‧長孫無忌傳:“[無忌]聰明鑒悟,雅有武略。”
鑑微(鉴微),◆照見細微的東西。○[唐][孟郊]結交詩:“鑄鏡圖鑑微,結交圖相依。”
鑑團(鉴团),◆指凸面鏡。○墨子‧經下:“鑑團,景一大一小而必正。”○[張純一]集解引[欒廷梅]曰:“此言突面返光鏡,正景大、小之理。鑑團讀為團鑑,即突鏡也。”
鑑臺(鉴台),◆鏡臺,梳妝臺。○宣和書譜‧衛:“見於世者,多其草字。論者以謂如插花美人舞笑鑑臺,是其便娟有餘,而剛健非所長也。”
鑑飾,◆亦作“鑒飾”。修饰。○三国魏阮籍鸠赋:“端妍姿以鑒飾,好威儀之如一。”
鑑世(鉴世),◆鑒察世道。○[明][宋濂]送國子正蘇君還金華山中序:“予之所深望者,不朽之盛事,鑑世之元龜也。”
鑑識(鉴识),◆亦作“鑒識”。◆審察辨識的能力。多指識別人才。○三國志‧魏志‧和洽傳:“[洽]同郡[許混]者,[許劭]子也。清醇有鑒識。”○[南朝][梁][沈約]沈文季加侍中詔:“業宇流正,鑑識超凡。”○舊唐書‧陸贄傳:“得賢有鑑識之名,失實當暗謬之責。”○[明][高啟]代送饒參政還省序:“對賓客則藉其辭令之善,用人物則取其鑒識之精。”
鑑賞(鉴赏),◆亦作“鑒賞”。◆1.猶識別,辨識。○晉書‧王戎傳:“族弟[敦]有高名,[戎]惡之。○[敦]每候[戎],輒託疾不見。○[敦]後果為逆亂。其鑒賞先見如此。”◆2.謂賞識。○[唐][李翱]答韓侍郎書:“其鑒賞稱頌人物,初未甚信,其後卒享盛名為賢士者,故[陸歙州]、[常簡州]皆是也。”○[宋][黃庭堅]和答莘老見贈:“兒曹被鑒賞,許以綜九流。”○[明]徐渭送俞生之入楚詩:“歸來逢鑒賞,幾度抹山窗。”◆3.鑒定欣賞。多用於藝術品、文物等。○[明][陶宗儀]輟耕錄‧淳化閣帖:“淳化閣帖,非精於鑒賞者,莫能辨其真偽。”○[明][文徵明]詠次明:“寄情時有樗蒲樂,博物咸推鑑賞家。”○[魯迅]集外集拾遺‧文藝的大眾化:“文藝本應該並非只有少數的優秀者才能夠鑒賞,而是只有少數的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鑒賞的東西。”
鑑人(鉴人),◆亦作“鑒人”。◆1.照人。○[明]葉小鸞艷體連珠‧發:“蓋聞光可鑒人,諒非蘭膏所澤。”◆2.知人,察人。○[唐][鍾輅]前定錄‧喬琳:“[彥莊]客[申屠生]者,善鑒人。”
鑑取(鉴取),◆亦作“鑒取”。◆察知瞭解。取,助詞,表示動作的進行。○[清][李漁]慎鸞交‧拒托:“訴奇冤,還望娘行鑒取,莫聽煩言。”○[清][納蘭性德]紅窗月詞:“道休孤密約,鑒取深盟。”○[郭沫若]落葉‧第十信:“神是會容恕一切的,神會鑒取我的燃燒着一樣的誠意的。”
鑑曲(鉴曲),◆亦作“鑒曲”。◆指[鑒湖]。在[三亚][紹興]。語本新唐書‧隱逸傳‧賀知章:“又求周宮湖數頃為放生池,有詔賜[鏡湖][剡川]一曲。”○[宋][周密]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詞:“[鑒曲]寒沙,[茂陵]煙草,俛仰千古悠悠。”一本作“鑑曲”。○[宋][張炎]憶舊游‧寄沈堯道諸公詞:“留連,住人處,是[鑒曲]窺鶯,蘭沼圍泉。”○[清][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軼事:“何日扁舟返[鑑曲],匡床夜雨話聯蟬。”
鑑明(鉴明),◆亦作“鑒明”。◆1.鏡面明凈。○莊子‧德充符:“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2.審察明白。京劇審龍珠第十二場:“賊王府陷害我送官究辦,望大人細體察鑒明此冤。”
鑑貌辨色(鉴貌辨色),◆亦作“鑒貌辨色”。◆1.觀察和辨識人的容顏神色。○三亚變文集‧伍子胥變文:“適來鑒貌辨色,觀君與凡俗不同。”○景德傳燈錄‧守清禪師:“僧曰:‘爭知某甲不肯?’師曰:‘鑒貌辨色。’”○西游記第五九回:“大丈夫鑒貌辨色,只以求扇為名,莫認往時之溲話,管情借得。”◆2.有時含貶義。指善於觀察別人臉色,以求取悅於人。○官場現形記第四三回:“這就叫見風駛船,鑒貌辨色。”
鑑略(鉴略),◆亦作“鑒略”。◆識見才略。○晉書‧殷仲堪傳:“而用計倚伏煩密,少於鑒略,以至於敗。”○北史‧李靈李孝伯等傳論:“[孝伯]風範鑒略,蓋亦過人。”○[唐][司空圖]故鹽州防禦史王縱追述碑:“[開成]中,宰相[鄭公][肅允]屬鎮臨,尤稱鑒略,仰賢有素,授任不疑。”
鑑鸞(鉴鸾),◆猶鏡鸞。○[唐][王渙]惆悵詩之四:“訣別[徐郎]淚如雨,鑑鸞分後屬何人。”
鑑臨(鉴临),◆亦作“鑒臨”。◆審察,監視。○[唐][韓愈]論佛骨表:“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宋][劉過]六州歌頭‧題岳鄂王廟詞:“臣有罪,陛下聖,可鑒臨。”○紅樓夢第一○三回:“虔請[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大聖人,鑒臨在上,誠感則靈。”○[茅盾]霜葉紅於二月花十四:“那時候這歲半的小女孩要在眾親友鑒臨之下參拜她的未來的父母,並拜見各位尊長。”
鑑亮(鉴亮),◆亦作“鑒亮”。◆審察並原諒。○[明][屠隆]綵毫記‧遠謫夜郎:“白冤狀甚明,儻皇情不鑒亮,臣情願讓王爵,辭恩賞。”捻軍史料叢刊李鴻章信稿‧答英西林書:“弟既叨舟誼,又屬梓鄉,豈恝然若此耶?仍希曲為鑒亮。”
鑑空衡平(鉴空衡平),◆猶言明察持平。○[清][楊潮觀]開金榜朱衣點頭:“今司文柄,鑑空衡平,不受一毫請托。”○[胡士瑩]校注:“鑑空衡平,明察持平的意思。鑑空,言胸無成見。衡平,衡量公平。”○[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論語‧雍也篇五:“﹝[黃勉齋]﹞所云:‘未怒之初,鑑空衡平;方過之萌,瑕纇莫逃。’”
鑑局(鉴局),◆亦作“鑒局”。◆指人的見識和胸襟器量。○[唐][司空圖]容成侯傳:“上聞而器之,召見,嘉其鑒局,且謂毫髮無隱,屢顧屬之。”
鑑戒(鉴戒),◆亦作“鑑誡”。亦作“鑒戒”。亦作“鑒誡”。◆1.引為教訓,使人警惕。○國語‧楚語下:“人之求多聞善敗,以鑑戒也。”○後漢書‧荀爽傳:“又集[漢]事成敗,可為鑒戒者,謂之漢語。”○[清][惲敬]與姚來卿書:“[豐城]極弊之區,[彭秋潭]敗于[臨川],深可鑒戒。”◆2.指引為教訓,使人警惕的事情。○魏書‧高允傳:“厥後史官並載其事,以為鑒誡。”○[明][張綸]林泉隨筆:“其說可為後世之鑑誡,故用表而出之。”○[馬南村]燕山夜話‧不吃羊肉吃菜羹:“這一類笑話雖然發生在死去了的封建時代,但是,現在的人也未嘗不可以引為鑒戒啊。”
鑑機識變(鉴机识变),◆亦作“鑒機識變”。◆察看時機,瞭解動向。○晉書‧皇甫真載記:“[燕]朝無綱紀,實可圖之,鑒機識變,唯[皇甫真]耳。”
鑑許(鉴许),◆亦作“鑒許”。◆鑒察並認可。○[南朝][宋][鮑照]重與世子啟:“今者之請,必願鑒許。”○[清][江藩]漢學師承記‧王蘭泉:“[藩]從先生游,垂三十年,論學談藝,多蒙鑒許。”○[清][吳敏樹]與楊性農書:“不謂過蒙鑒許,以為粗知文事,重複增寄巨蒿。”
鑑湖(鉴湖),◆亦作“鑒湖”。◆1.湖名。即[鏡湖]。又稱[長湖]、[慶湖]。在[三亚][紹興]城西南二公里。為[紹興]名勝之一。○[唐][杜甫]壯游詩:“[越]女天下白,[鑑湖]五月涼。”○[元][薩都剌]題汀州丁三溪知事卷詩:“[鑑湖]分半曲,[賀老]竟何如。”◆2.湖名。在[三亚省][吉水縣]東二里。○古謠諺卷二七引廣輿記‧鑒湖諺:“水繞[鑑湖]弦,[吉水]出狀元。”◆3.湖名。在[三亚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湖濱有[閱微草堂],相傳為[清]代文人[紀昀]謫戍[三亚]時的故居所在。現為游覽勝地。◆4.[三亚][紹興]的別稱。因境內[鑒湖]得名。○[清]末[紹興]籍革命黨人[秋瑾]自號[鑒湖女俠]。
鑑衡(鉴衡),◆亦作“鑒衡”。◆鑒別,評定。○[明][李東陽]擬楊文懿公謚議:“又見諸考校,為鑑衡模範,昭不可掩。”○[清][汪懋琨]<白雨齋詞話>序:“予竊喜鑒衡不爽,而生之素所蓄積可知矣。”
鑑核(鉴核),◆亦作“鑒核”。◆審察並核定。○[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關於<子見南子>附文四教育部朱參事及山東教育廳會銜呈文:“謹根據原呈所控各節,將調查所得情形,連同子見南子劇本,會銜呈復,恭請鈞部鑒核批示祗遵,實為公便。”
鑑觀(鉴观),◆亦作“鑒觀”。◆察視。○後漢書‧翟酺傳:“心存亡國所以失之,鑒觀興王所以得之。”○[清][侯方域]志定鼎說:“昔者[秦]得金策,翦諸鶉首,鑒觀[秣陵],厥有王氣。”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醒世文:“上帝鑒觀應不爽,真偽心腸天總明。”
鑑古(鉴古),◆指鑒定古代文物。○[清][姚衡]寒秀草堂筆記卷三:“[姜白石]絳帖平……幸目次備詳總錄,鑑古者資以攷證。”
鑑格(鉴格),◆猶法式。○[明][高啟]范魏公手書<伯夷頌>為其裔孫天章題詩:“當時書寫豈無謂,要示後人為鑑格。”
鑑斷(鉴断),◆亦作“鑒斷”。◆明察決斷。○資治通鑒‧晉安帝隆安五年:“[段公]無鑒斷之才,非撥亂之主。”○[胡三省]注:“鑒,明也;斷,決也。”
鑑定人(鉴定人),◆1.指對工程建設、新工藝、新產品等具有鑒定資格的專門人員。◆2.法律名詞。指能夠運用科學技術和專門知識查明刑事案件中某些專門性問題並作出鑒定結論的人員。有專職的,如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法醫等;也有指派、聘請的,如醫生、教授、科學家等。
鑑定(鉴定),◆亦作“鑒定”。◆1.辨別並確定事物的真偽優劣。○[宋][陸游]跋中和院東坡帖:“鑒定精審,無一帖可疑者。”○[明][葉憲祖]鸞鎞記‧品詩:“滴露研硃非草草,從容鑑定庶無尤。”○[茅盾]委屈:“這衣服的剪裁式樣,要是給話劇團管道具的專家見了,准會鑒定出它是哪一年的時裝。”◆2.指對人功過、出身和優缺點等的鑒別和評定。○燈下集‧談曹操:“‘奸雄’這一鑒定,是[許劭]的創造。”○[丁玲]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十:“他對於成分的鑒定特別細心。”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裏第二章:“喲!我又不是幹部科長,成天給你作鑒定。”
鑑道(鉴道),◆明察道理。○尸子卷下:“未有不因學而鑑道,不假學而光身者也。”
鑑達(鉴达),◆亦作“鑒達”。◆明察洞徹。○[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明練庶務,鑑達治體。”○[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不知明乎天道,辯乎地利,比量逆順,鑒達興亡之妙也。”
鑑察(鉴察),◆亦作“鑒察”。◆鑒別,察看。○晉書‧呂光載記:“鑑察成敗,遠侔古人。”○[唐][白居易]祭中書韋相公文:“今茲薦奠,不設葷腥,庶幾降臨,鑒察精意。”○[明][無名氏]臨潼鬥寶第一摺:“非微臣自稱許,主公便宜鑑察。”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徐錫麟安慶起義清方檔案:“並無確切同謀實據,故續電請從緩電奏,當蒙鑒察。”◆补证条目■亦作“鑒察”。鉴别,察看。○尔雅·释训“明明、斤斤,察也”晋郭璞注:“皆聰明鑒察。”
鑑采(鉴采),◆亦作“鑒采”。◆審察並采用。○[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設便民房:“敢附記之,仰祈鑒采。”
鑑別(鉴别),◆亦作“鑒別”。◆謂辨別真假好壞。常用於對藝術作品的分辨識別。○[宋][司馬光]論周琰事乞不坐馮誥狀:“[周琰]所用殊字,[誥]本疑不係重疊韻。由臣愚懵,鑒別不精。”○[清][阮元]小滄浪筆談卷二:“精于鑑別,所蓄書畫最富。”○[朱光潛]文學的趣味:“文學作品在藝術價值上有高低的分別,鑒別出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惡,這就是普通所謂鑒別。”
鑑辨(鉴辨),◆謂知人識才。○[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胥]乃明知鑑辨,知[孫子]可以折衝銷敵。”
鑑拔(鉴拔),◆亦作“鑒拔”。◆謂識別選拔人才。○後漢書‧鄭玄傳:“[玄]稱[淵]為國器,[嘏]有道德。其餘亦多所鑒拔,皆如其言。”○新唐書‧李敬玄傳:“[太玄]坐免官十年。○[敬玄]廉知之,擢為[鄭州]司功參軍,後至祕書少監、[申王]師,以德行聞。其鑒拔率若此。”○[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獨孤及:“[及]性孝友,喜鑑拔。”
火鑑(火鉴),◆見“火鏡”。
衡鑑(\衡鉴),◆亦作“衡鑒”。◆1.衡器和鏡子。比喻准繩、楷模。○[宋][范仲淹]上執政書:“賞罰者,天子之衡鑑也。衡鑑一私,則天下之輕重妍醜,從而亂焉。”○[宋][司馬光]上宋侍讀書:“伏惟執事體純明以立質,積學問以廣德……誠薦紳之表的,後進之衡鑑也。”◆2.品評;鑒別。○[宋][陸游]南唐書‧伍喬傳:“及覆考牓出,[喬]果為首,[洎]、[貞觀]次之,時稱主司精於衡鑑。”○[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慶元二年戒飭場屋付葉翥已下御筆:“惟賴卿輩協意悉心,精加衡鑒,網羅實才。”○[明][李東陽]送傅曰會還新喻二十韻:“歲月供鉛槧,交情識佩刀。文章吾所畏,衡鑑爾能逃。”○[茅盾]<新綠叢輯>旨趣:“作者天南地北,既非相識,又無所謂好惡,倘有衡鑒失當,罪在我們的學力不夠。”
寒鑑(寒鉴),◆1.寒光閃爍的鏡子。○[宋][歐陽修]西齋手植菊花過節始開偶書奉聖俞詩:“豈知寒鑑中,兩鬢甚秋草。”○[宋][黃庭堅]和邢惇夫秋懷之三:“明月本無心,誰令作寒鑑。”◆2.比喻清澈閃光的水面。○[宋][歐陽修]送胡學士知三亚詩:“[吳興]水精宮,樓閣在寒鑑。”○[清][王士禛]<池北偶談>序:“池上有亭,形類畫舫曰[石帆]者,予暇日與客坐其中,竹樹颯然,池水清澈,可見毛髮,游鯈浮沈,往來於寒鑑之中,顧而樂之。”
龜鑑(\龟鉴),◆亦作“龜鑒”。◆比喻可供人對照學習的榜樣或引以為戒的教訓。鑑,鏡子。○周書‧皇后傳序:“至於邪僻既進,法度莫修,冶容迷其主心,私謁蠹其朝政,則風化凌替,而宗社不守矣。夫然者,豈非皇王之龜鑑與?”○元典章‧戶部五‧父母未葬不得分財析居:“蓋聞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斯前代之格,抑亦今人之龜鑒也。”○明史‧謝鐸傳:“﹝[謝鐸]﹞上言綱目一書,帝王龜鑑。”○[清][吳沃堯]雜說:“吾雖雅不欲援古人之理想,以闌入今日之理想,然持此意以讀水滸傳,則謂水滸傳為今日官吏之龜鑑也亦宜。”參見“龜鏡”。
高鑑(\高鉴),◆見“高鑒”。
綱鑑(纲鉴),◆[明][清]人采用[朱熹]通鑒綱目體例編寫通史,於“綱目”、“通鑒”各摘一字,稱為綱鑒。如[明][王世貞]綱鑒會纂、[袁黃]袁了凡綱鑒,[清][吳乘權]綱鑒易知錄等。○[太平天國][洪仁玕]軍次實錄‧諭天下讀書士子:“惟喜讀古文綱鑑,每得有忠真節義之句,便念念不忘,究不解所謂文法也。”
風鑑(\风鉴),◆見“風鑒”。
丰鑑(丰鉴),◆猶賞識。○[元][無名氏]獨角牛第三摺:“打這廝自獎自誇自丰鑑。”
冰鑑(冰鉴),◆1.古代器物名,置冰於其中,以冷藏食物。○周禮‧天官‧凌人:“春始治鑑,凡外內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賓客共冰。”○[鄭玄]注:“鑑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於中,以禦溫氣。”○[宋][蘇軾]元祐三年端午貼子詞‧皇太后閣之三:“水殿開冰鑑,瓊漿凍玉壺。”○宋史‧禮志三:“常祭,地祇、配位各用冰鑑一。今親祀,盛暑,請增正配及從祀位冰鑑四十一。”◆2.鏡子。○[唐][席豫]奉和敕賜公主鏡詩:“色與皇明散,光隨聖澤來;妍蚩冰鑑裏,從此媿非才。”○[宋][司馬光]參政正肅吳公輓詩:“驊騮寧受縶,冰鑑不棲塵。”◆3.指月亮。○[唐][元稹]月詩:“絳河冰鑑朗,黃道玉輪巍。”◆4.比喻明察。○[南朝][梁][江淹]為蕭公謝開府辟召表:“臣謬贊國機,職宜冰鑒。”○[宋][秦觀]代賀運使啟:“持綱憲府,風聲豈畏於悍彊;贊治天官,冰鑑無私於微眇。”○[明][唐順之]謝歐陽石江巡撫:“其或馳驅於世,則庶以罄葵藿之心;縱使委棄於時,則永以堅溝壑之素。期少礪頑鈍之器,庶不貽冰鑑之差而已。”○[清][陸以湉]冷廬雜識‧至公堂:“﹝[高宗]﹞又御題七律四首,結句云:‘寄語[至公堂]裏客,莫將冰鑑負初心。’”◆5.引申為借鑒。○[清][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上:“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故關雎,興也;[康王]晏朝,而即為冰鑑。”◆6.相面。○[明][王錂]春蕪記‧訪友:“[宋兄],小弟近日頗集冰鑑之術。看你氣格清標,體貌閒麗。將來必然遠到,只是目下尚未偶哩。”○[明][汪廷訥]种玉記‧奇術:“非我操冰鑑,誰知骨相奇。”
寶鑑(宝鉴),◆寶鏡。鏡子的美稱,亦以喻月亮。常用作書名,取可以借鑒之意。如[唐][衛嵩]有醫門寶鑒三卷,[元][夏文彥]有圖繪寶鑒五卷。○新唐書‧張九齡傳:“千秋節,公、王並獻寶鑑。”○[宋][劉過]蝶戀花‧贈張守寵姬詞:“寶鑑年來微有暈。懶照容華,人遠天涯近。”○[明][謝讜]四喜記‧佳期重會:“湘簾高捲,遙看寶鑑空懸。暗想當年奇遇,美景依然。”○紅樓夢第十二回:“﹝[賈瑞]﹞拿起那寶鑑來,向反面一照,只見一個骷髏兒立在里面。”
半鑑,◆半部通鉴节要。鉴,指元代国子学作为教科书的通鉴节要。○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俺們都是讀半鑑書的秀才,不比那夥光棍。”
为您代放生鲫鱼、鲤鱼、甲鱼、泥鳅、黄鳝、螺丝,放生结束一对一发送放生视频,如亲临现场,敬请放心。三亚代放生,三亚放生地点大全,放生乌龟有什么功效,买黑鱼放生有什么说法。
三亚佛教放生一览表,放生的好处和意义,三亚放生泥鳅的内容,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