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莲花山庙宇修建于何时?一向缺乏翔实的史料。较为可靠的史料是《莲花山铁碑记》。从中可以证实:
5、庙宇修建的时间:《碑记》中有“夫莲花山,即武当太和山,有金顶一处,于崇祯十年立工盖造”。崇祯即明思宗朱由俭,公元1621年,在莲花山上最初修建了金顶。这段文字为我们排除了明朝洪武年间以及更早的说法。据此,至今也有371年的历史了。
6、庙宇重修的时间:重修莲花山是在金顶“常日云际雨霖,庙宇损坏大半”、“看守不忍”的情况下,才“会同人等,许造铁瓦千片”,于“顺治八年(即公元1634年,清世宗爱新觉罗福临时期)重修了金顶”、“塑将帅四位”,至今也有358年的历史了。
7、山主王存修是重修莲花山庙宇的主持人。重修莲花山庙宇,《碑记》有“善士闫福祥、张俊保、陈继坤、工德生、黄可才、王存修修建莲花山”的记载,有“莲花山主王存修,亲赴兰河、募化洮岷”的四处奔波之说,最后又会同官府取得了合法的保障,可见王存修既是发起人之又是施工中的负责人,传说中的“蓬头王”确有其人。
8、莲花山庙会的兴起:农历六月从气候来讲,是莲花山景色最美的时候;从农事活动来说,是夏锄结束,秋收之前的空隙;加之又是重修莲花山竣工的日子,朝山会在这个时候举行是再合适不过了。庙会年复一年,承传了下来,农历六月六也就俗定而成为朝山的日子。
9、佛教在线甘肃讯2016年7月8日,正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甘肃敦煌考察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专家团与敦煌研究院8日举行座谈会。两岸专家学者期待加强交流,共同推动敦煌学的研究和发展。
10、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回顾了双方多年来的友好交流历程,并期待通过此次探讨佛教艺术,加强两岸学术交流。
二、放生念什么口诀
1、台北故宫博物院专家李玉珉讲述了自己走近佛教艺术史并将其作为终身研究项目的故事,并以《敦煌石窟艺术研究的魅力》为题,说明了敦煌是中国雕塑史、绘画史、东西文化交流、敦煌区域特色、石窟设计的宗教意涵、石窟功能、图案研究、服饰研究、器物研究、物质文化研究的百科全书。
2、“非常羡慕敦煌研究院的学者,可以与石窟壁画对话,希望敦煌学的研究可以薪火相传。”李玉珉说。
3、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林柏亭则以敦煌山水画为主题,讲述了此次考察当中自己关于壁画的一些新发现。他说,在中国绘画史的研究中,唐代以前的作品非常少,只有敦煌莫高窟拥有像《维摩诘经变》这样丰富而伟大的作品。
4、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器物处处长、东吴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蔡玫芬以《敦煌图案的联想》为题,对比了台北故宫藏瓷器花纹与莫高窟洞窟壁画中的花草纹,认为两种纹样系同源,且莫高窟更早。
5、甘肃是佛教东传的必经之地,也是佛教完成中国本土化的地方。漫长的岁月给甘肃留下了大批的佛教艺术珍宝。“长期以来,世人都知道佛教艺术是甘肃文化的一大特色,然而众人只知甘肃佛教洞窟多,但对于馆藏文物却鲜为人知。”“今年一季度,在江西省博物馆举行的‘西风东渐——甘肃佛教造像艺术珍品展’,是我省佛教艺术珍品的首次亮相!”
6、从2008年12月28日开始,100多件来自甘肃的佛教艺术珍品在江西省博物馆精彩亮相。
7、这是一个被甘肃人忽视了的展览。关注它的人也仅仅知道有这么一个展览,对于究竟展出了哪些珍宝,知道的人寥寥无几。
8、“这100多件佛教艺术珍品中大部分来自甘肃省博物馆,也有一部分来自天水麦积山石窟、泾川县博物馆等地。”省博物馆历史考古部副主任王勇说。
9、“这次展览可以说是甘肃佛教艺术珍品的首次宏大亮相!人们给予了非常高的关注。”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说。展览从2008年12月28日开始到2009年3月31日结束,整整三个月时间,100多件佛教艺术珍品让江南地区的观众大开眼界。人们看到了1700年间佛教在中国流传变化的全过程,也见识了佛教初入中国时的文化碰撞和交融。
10、“这次在江西展出的100多件佛教艺术珍品,是从我省馆藏文物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中年代最早的是东汉时期的佛像,时间上跨越东汉至明清近1700年的历史,全方位展示了我国瑰丽的佛教文化和登峰造极的雕塑艺术。”王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