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否定发展经济的作用,但更关心整个社会的平衡、健康发展。
寺院不是世外桃源,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自然也会受到经济浪潮的影响。尤其是大陆范围内的寺院,多数已成为旅游景点。而政府又将旅游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
活条件普遍得到了改善,但宁静的环境和纯朴的道风也在逐渐丧失。在一些地区,寺院甚至出现了商业化的倾向,这是让我最为担心的。
北京有位居士读到《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发表佛教生死讲经
于《人世间》创刊号)之后,对我在文中总结的这几点误区现象深表认同。他在来信中还提到:目前,教界原有的问题尚未解决,现在又出现了商业化的现象。可见这一问题已引起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
我认为,佛教的商业化,其实就是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在发展经济的大气候下,很多寺院从发展旅游到发展各项服务行业,甚至连经忏佛事也演变为明码标价的贸易。
如何避免佛教的商业化和世俗化?是当今教界应该警惕和探讨的首要问题。
在寺院如
何保持自身的纯洁?而僧人又应如何自处方面我觉得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首先是把握好开放的尺度,其次是加强僧众乃至整个僧团的自身建设。
现代社会的诱惑太多,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红尘滚滚,所以现代人修行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难。 在过去,一道围墙就能保障寺院的清静;而今天,电视、电话、网络等都能突破围墙的阻隔。
而作为僧团来说,想要完全封闭起来,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学佛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自身解脱,同时还要利益社会,这就必须与社会保持沟通。 但在面向社会的同时,要把握好开放的尺度,尤其要加强对电视和网络的管理,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地点内对僧众开放。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道风建设,通过戒律和禅修来提高僧人的自身素质。只要信心道念坚定了,就能明确作为出家人的本分和职责是什么,自然也就有能力抵制社会的种种诱惑,从而自觉维护个人乃至僧团的纯洁性。 而这一点,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