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门

佛教教义:探寻生命的意义,远离绝望与孤独

自杀(社会现象术语)

自杀是指个体在复杂的心理活动作用下,故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学者们有不同的分类。

19 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对自杀原因的解释和分类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涂尔干认为,自杀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社会解体的一种反应。由于社会动荡和衰落造成了社会和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人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互动。因此,它削弱了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导致自杀率大幅上升。涂尔干还根据社会关系的强弱和对个人的控制将自杀分为四种类型。

佛教如何看待自杀?

自杀是对生命意义无知的表现。有人认为自杀是不怕死的勇敢者,其实自杀是被苦难逼到绝境、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以为一死就能解决人生苦难的人的愚蠢行为。这样的人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怎么能说他不怕死呢?

在佛教中,根据《楞严经》卷 10 的记载,有三种恶:"恶"、"大恶 "和 "恶中之恶": 恶"、"大恶"、"恶中恶",其中自杀和教人杀生是大恶。梵网经》还说,众生皆我父母,杀生即杀我父母。在这种情况下,自杀与杀父杀母并无区别。达摩经》还说,无论如何勤修功德,如果不遵守不杀生戒,就会失去其意义。

在佛教的不杀生戒中,自杀与杀生同罪。佛教反对自杀的理由是基于 "贪、嗔、痴 "三毒。

首先,自杀涉及自我和贪婪。

即使自杀的动机与宗教有关,如厌恶肉体、渴望升天,或厌恶世间苦难而产生不适当的离苦得乐的愿望,也有 "贪欲之咎"。贪欲的存在也意味着没有解脱。本着佛教的自觉精神,在救度众生的过程中,与其选择自杀,不如舍弃一切,努力为众生服务,以转化贪嗔痴。

其次,它与 "嗔 "有关。

如果自杀夹杂着自暴自弃的动机,那就是一种对自然生命的暴力,这种暴力行为也违反了不杀生的戒律。因此,在佛教中,自杀犯的是 "波罗夷 "罪,是最重的罪,是断头罪,不能忏悔,即不能通过忏悔来消除。

第三是 "苦 "和 "痴"。

自杀源于痛苦,痛苦源于无知。不明白生命的本源、自杀的痛苦都是无明的表现。我们知道,佛教中所说的苦并不是单指悲伤的痛苦,而是指现实的逼迫。因此,痛苦是一种现实,而不是一种答案。我们在生活中所寻求的都是痛苦,因为当我们寻求答案时,答案又变成了现实。因此,选择自杀是因为还不了解世界上痛苦的现实。

第四,自杀是人生道路上的障碍。

身体虽是 "臭皮囊",却有 "以假修真 "的功能,是修道之因。如果自杀,自然无法得道。

第五,"罪虽空,业真实"。

罪的本质是空,但它有因有缘,符合因果律。在业力之中,就有果报。因此,"罪性空 "的空,并不是说没有业,也不是说没有罪,更不是说没有实,而是说罪和实没有不变的性质,是无常法。因此,对于自杀,我们虽然知道 "罪是空",但也要知道 "业是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自杀的后果

佛经戒律中规定,不允许自杀,自杀是犯罪。当然,每个宗教都反对自杀,据说连阎王都不要自杀的灵魂,因为他们没有在阎王的簿子上登记,而你还没到时间就开溜了,所以是不行的。既然地下不要,天上不收,又不能回到人间,据说是非常可怜的,甚至比普通的鬼魂还要凄惨,无依无靠地流浪。

我们中国的文化《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此孝之始也"。就是强调这个身体。所以说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也是 "高屋建瓴,不可临街 "的意思。这是儒家的戒律,与 "不敢毁伤父母 "同理。

爱惜身体就是孝顺父母,因为父母看到子女生病是很痛苦的。佛教的大乘戒律也有这样的含义,如果你随随便便流一点自己肉身的血,就等于犯了流佛身血的重戒,因为这个身体就是佛的身体,有可能明天你开悟了,你就是佛的化身。对身体做任何伤害,都等于犯了大乘杀生戒。

永嘉禅师在《证道歌》中也说:"幻化空身即法身"。在大乘菩萨戒中,自杀是重罪,等同于杀佛、杀菩萨、杀罗汉。你的肉身就是佛的肉身,无法计算你明天就会开悟成佛,而流佛身血则是入无间地狱的罪过。肢解自己的身体、随意踢打自己、浪费自己的生命都是违反菩萨戒的行为。

自杀的类型

佛教教义:探寻生命的意义,远离绝望与孤独

利他

利他主义自杀是指在社会习俗或团体的压力下,或为了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这种自杀通常是为了承担责任,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例如,屈原投汨罗江以唤醒民众;孟姜女哭长城为夫自杀;身患疾病者为避免连累家人或社会而自杀,等等。这些自杀者的共同心理是:死是有价值的,是唯一的选择。涂尔干认为,在原始社会和军队中,自杀现象较多。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现象越来越少。

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自杀与利他主义自杀截然相反。它是指一个人失去了社会的纽带和联系,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群体感到孤独和漠不关心而自杀。例如离婚者和无子女者。涂尔干认为,在家庭氛围浓厚的社会中,这种自杀的可能性较小。

功能失调

功能失调性自杀是指个人与社会的固有关系受到破坏。例如,失去工作、失去学习能力、失去(不能)照顾自己的能力、亲人去世、失去爱情等,都会使人难以控制而自杀。

宿命论

宿命论自杀是指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被外界过度控制和指挥,觉得自己的命运完全不受自己控制。如被困密室的囚徒、为神而献身的宗教人士等。

中国学者将自杀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性自杀两种。

情绪性自杀多由爆发性情绪引起,是由委屈、悔恨、内疚、羞愧、愤怒、烦躁或赌博等情绪状态引起的。这类自杀过程比较迅速,发展时间短,甚至呈现出直接冲动性或突发性。

理性自杀不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激情状态,而是由于自身长期的评价和经验,经过充分的判断和推理,逐渐萌发自杀的意念,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自杀措施。因此,自杀的过程较慢,发展期较长。

传染性

自杀的传染性是自杀研究中强调的一个现象。许多研究都介绍了这样一个事实:由于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对一些自杀事件的详尽报道,社会上自杀或企图自杀的人数有所增加。在日本,曾经发生过一位当红女星跳楼自杀的事件,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又接连发生了多起类似的自杀事件,其中以女学生居多;在筑波大学,曾经发生过一名男教员从科技楼 7 楼跳下的事件,在一年的时间里,同一地点连续发生了 3 起同样的自杀事件。

研究表明,模仿自杀和潜意识引导现象确实存在。一 項 有 關 1973 至 1979 年 美 國 電 視 報 道 自殺事件的研究指 出 , 電 視 報 道 自殺事件確 實 會 導 致青少 年 自殺率增 加 , 而 傳媒報 道 越 多 , 內 容 越 詳盡, 自殺率的 增 幅 便 越 大。青少年女性的 自殺率上升了約 13%,男性則上升了 5%。

學 者 認 為 , 最 容 易 觸 發 " 山 寨 式 自殺" 的 新 聞 報 道 , 具 有以下 特 點 : 詳細報 道 自殺的 方 法 ;對自殺造 成的身 體 傷 害 隻 字 不 提 ; 忽 視 自殺者 長 期 的 精 神 病 歷 ; 簡 化 自殺的 原因; 自殺者 的 能 見 度 高 , 社 會 影響大 ; 誤 導 人 們相信 自殺會 帶 來 好 處 等 。

為了減少自殺的傳染現象,有學者強調,傳媒在報道自殺事件時,注意力要謹慎,要盡量指出有自殺傾向的人其實還有很多其他選擇,自殺並非唯一出路,盡量減少有自殺傾向的人認為自殺是處理困難的正確方法,自殺是可以理解的選擇。

附录:自杀还可细分为以下 7 种类型

1. 现实型

这种类型的自杀是在确认自己必死无疑和死前痛苦的情况下促成的。

2. 利他主义

个人行为屈从于团队的道德标准,一个至少需要认可自杀行为的团队,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神风特攻队。

3. 无意识

个人为了影响或控制他人而做出自杀举动,结果因判断失误而导致意外死亡。

4. 愤怒释放型

与无意识自杀一样,这类自杀的重点也是针对他人,但自杀的意图是真实的,目的是通过自杀使他人陷入自责和谴责之中。

5、离奇型

个人因幻觉(有声音命令他们自杀)或妄想(坚持自杀将改变世界)而自杀。

6、混乱型

经济或社会动荡爆发(如大萧条时期,一夜之间家破人亡),极大地改变了一个人的生活。个人无法应对,于是选择自杀。

7、消极自我型

长期抑郁或长期的失败感加上无能感,导致反复自杀未遂,最终自杀成功。

情绪解脱

自杀情绪的形成

自杀行为的形成相当复杂,涉及生理、心理、文化和环境因素。根据精神病学研究报告,7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而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几率更高,达到 20%。

在社会环境因素中,社会秩序混乱--暴力、犯罪、毒品、离婚、失业等,以及家庭问题、婚姻变故、丧偶、迁徙、失业、身体疾病等个人处境因素,还有其他自杀事件的影响和牵连,都是影响自杀原因的因素。研究表明,任何单一因素都不是自杀的充分条件,只有当这些因素与其他重要因素共同作用时,自杀才会发生。

特征

对外界刺激的认知错误或曲解,思维推理形式不合逻辑,从而产生消极情绪、自卑感,甚至内疚感或无助感,最终可能导致抑郁症。

在自杀行为发生之前,一个人头脑中对死亡的感知是围绕着 "死不动了"、"死不回来了"、"是愉快的"、"是不愉快的"、"是可逆的"、"是不可逆转的 "等想法展开的,这影响着他对自己、对未来、对社会的判断,是有价值的、无价值的、有希望的、无希望的等等,并会用语言、文字或行为表现出 "想死 "的企图。

调整

当一个人说起自杀的想法时,你需要认真考虑相信他的话,因为他可能遇到了麻烦,他在向你发出求助信号,他可能打算把这个想法付诸行动,所以你不应该胆怯,要做点什么。首先,你要对他----。

帮助

建立感情:向他表达你真诚的关心,主动关心他,鼓励他。

倾听: 有自杀倾向的人最需要有人倾听他的心声,倾听他的感受,这是一种支持力量。

寻求帮助: 当遇到紧急危机时,请不要丢下他不管,可以向任何可咨询的机构或信任的人寻求支持,也可以报警处理。

自助篇

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同样的不愉快经历

我没有理由一个人扛起这个世界的重担。

说出心中的痛苦和恐惧,就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让我如释重负。

必要时,我可以向家人和朋友寻求帮助。

与危机中心的辅导员或学校辅导员通电话,可以让我感觉好一些,并得到解脱。

标签:

上一篇:第五集佛七讲话:如何用禅修之心住一缘,去除三障,坚守戒律,持念佛法,不
  • 下一篇:长沙哪里能放生财鱼,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一行前往长沙麓山寺调研 返回列表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